近日,日本科學家宣布,他們已經(jīng)培育出世界上批可以復制人類疾病并且會發(fā)光的轉基因靈長類動物。在一種基因的幫助下,他們讓培育出的狨猴皮膚發(fā)出綠色螢由于可以“復制”人類所患的部分具破壞性的疾病,實驗室猴子無疑為研究這些疾病的成因以及治療手段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模型。
日本研究小組表示:“利用這些模型,潛伏期研究有望取得一系列偉大突破。”但其他人也警告說,日本科學家的研究可能潛在地引發(fā)一場“道德風暴”。令這些人感到擔憂的是,這項用在我們血緣關系近的“親屬”上的技術可以用來培育轉基因人。
一支由慶應義塾大學實驗動物研究中心的佐佐木?{里(Erika Sasaki)帶隊的研究小組報告了有關普通狨猴(原產(chǎn)自巴西的一種世界上小的長尾猴)的實驗結果。實驗中,他們引入了一種外來基因(植入一種病毒)并注入狨猴晶胚中,在此之后,他們在蔗糖溶液中培育晶胚。
這個基因攜帶綠色熒光蛋白,綠色熒光蛋白是一種初從水母體內離析出的一種物質,現(xiàn)在通常被用作生物科技產(chǎn)業(yè)的一種指示器。在紫外光照射下,體內攜帶綠色熒光蛋白的動物會發(fā)出綠光,證明一個關鍵性基因序列已經(jīng)“接通”。轉基因晶胚隨后被植入7只代孕狨猴的子宮。3個“代孕媽媽”后不幸流產(chǎn),另外4個生下5只小狨猴,并且均攜帶綠色熒光蛋白基因。在其中2只小狨猴體內,綠色熒光蛋白基因與生殖細胞融為一體。這兩個成功的實驗產(chǎn)物中的一個隨后孕育第二代狨猴。
日本科學家所做的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原因在于:醫(yī)學研究人員一直渴望獲得在解剖學方面與人類相近程度超過嚙齒類動物的動物模型。轉基因老鼠能夠表現(xiàn)出確定的人類疾病癥狀,是潛伏期實驗室研究的支柱。在潛伏期研究中,科學家首先測試他們的理論,而后在人類志愿者身上驗證實驗結果。但很多疾病——尤其是包括阿爾茨海默氏癥和帕金森氏癥在內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由于太過復雜,無法在生物學方面與人類存在巨大差異的嚙齒類動物身上進行“復制”。在此之前,獲得一個非人類靈長類動物模型的嘗試一直以失敗告終,研究人員無法將基因植入猴子的精子和卵子,這兩種生殖細胞能夠確保被植入的DNA(Inserted DNA)遺傳給下一代而不是消失。
只轉基因猴子誕生于2000年,被稱之為“安迪”(ANDi,“Inserted DNA”倒過來的縮寫)。這只恒河猴也攜帶綠色熒光蛋白,但不是在它的生殖細胞中。日本科學家取得的這項新成就為培育繼承所復制的人類疾病這一特征的轉基因靈長類動物“克隆兒”打開了希望之門。未來的研究計劃包括培育轉基因狨猴,復制帕金森氏癥和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癥等人類疾病。
英國一家負責監(jiān)視基因研究道德問題的非政府組織--英國基因觀察的海倫·華萊士(Helen Wallace)表示:“很多問題仍沒有得到解答。從培育一只可以發(fā)出綠色熒光的狨猴到培育一只能夠復制人類疾病的狨猴確實是一項巨大突破,但仍有更為復雜的事情等待人們去完成。這種研究將不可避免地引發(fā)一場非常重要的道德爭論,爭論的焦點首先是動物本身,其次是可能在未來導致什么以及培育轉基因人在道德和倫理上是否是正當?shù)摹?rdquo;
【編 輯:侯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