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博 作者單位: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150040
【摘要】 目的 討論慢性阻塞性肺氣腫的辨證治療。方法 電針耳穴療法、耳針療法、灸法、電針體穴療法、體針療法、耳穴貼壓療法,根據(jù)診斷進行辨證治療。結論 治療原則以宣肺、化痰為主。痰濕蘊肺型輔以健脾化痰;痰熱郁肺型輔以清熱化痰;脾腎陽虛型輔以溫補脾腎。
【關鍵詞】 針灸,慢性阻塞性肺氣腫
慢性阻塞性肺氣腫屬于中醫(yī)學的“咳嗽”、“痰飲”、“喘證”等范疇,多因痰濕蘊肺、痰熱郁肺所致,或因病久傷及脾腎,腎不納氣,肺失肅降所致。
1 診斷要點
1.1 臨床表現(xiàn)
1.1.1 呼吸困難為主要癥狀。早期僅勞累后出現(xiàn)呼吸困難,病情較重者一般勞動或活動即可引起呼吸困難,甚至靜臥時亦可出現(xiàn)。
1.1.2 容易反復出現(xiàn)呼吸道感染。每于繼發(fā)感染時,癥狀加劇。
1.1.3 肺氣腫的一般體征為:桶狀胸;肺部叩診呈高清音,肝濁音界下移,心獨音界縮小或消失;肺部聽診呼吸音減低,呼氣延長,有時有細濕啰音或哮鳴音;心音低而弱。
1.1.4 嚴重肺氣腫患者易并發(fā)缺氧、呼吸性酸中毒(呼吸衰竭)及肺源性心臟病.尤其在發(fā)生急性呼吸道感染或使用過量鎮(zhèn)靜劑后出現(xiàn)?;颊弑憩F(xiàn)為頭痛、倦怠、淡漠,嚴重者可產生譫妄及昏迷。體征方面可出現(xiàn)口唇青紫、瞳孔縮小、肌肉顫動、腱反射亢進、抽搐等。
1.2 輔助檢查
1.2.1 血常規(guī):部分患者紅細胞增多及血紅蛋白增高。
1.2.2 肺功能:①肺活量降低或正常,但大通氣量占預計數(shù)百分比的降低大于肺活量占預計數(shù)百分比的降低。②第1秒時間肺活量降低在60%以下。③大呼氣中期流速降低小于2L/秒。④潮氣量可增大。⑤功能殘氣量增大。⑥殘氣量占肺總量百分比大于35%。⑦氣體分布不均(用氧洗出法,肺泡氣大于2.5%,甚至到15%)。⑧肺彌散功能降低。⑨有低氧血癥者,血氧分壓小于60mmHg。在呼吸衰竭時也可同時有高碳酸血癥。
1.2.3 X線檢查:①肺血管細小型肺氣腫,肺部表現(xiàn)為透明度增大,臑降低至第十一肋骨平面,臑頂平直而肋臑角增寬,肺外周血管細小而肺門血管粗大,心臟影狹小。②肺紋增多型肺氣腫,表現(xiàn)為肺外周肺紋理增多,或呈現(xiàn)網狀結節(jié)影,橫臑不一定下降,心臟第二弓突出。③除上述肺氣腫征象外,有時出現(xiàn)肺氣腫泡。
2 治療
2.1 辨證治療
2.1.1 治療原則
以宣肺、化痰為主。痰濕蘊肺型輔以健脾化痰;痰熱郁肺型輔以清熱化痰;脾腎陽虛型輔以溫補脾腎。
2.1.2 處方
(1)主穴:分為兩組,組取風門、肺俞、厥陰俞,第二組取華蓋、玉堂、膻中。可以單取一組,也可以兩組交替使用。
(2)配穴:痰濕犯肺配陰陵泉(與組主穴同時取用)或公孫、豐隆(與第二組主穴同時取用);痰熱壅肺配魚際、合谷(與第二組主穴同時取用);脾腎陽虛配腎俞、脾俞(與組主穴同時取用)或足三里、太溪(與第二組主穴同時取用)。
2.2 辨病治療
2.2.1 體針療法
處方:取穴分為六組,組取背部相關節(jié)段內的穴位,如風門、肺俞、厥陰俞、T2~T4夾脊穴等,第二組取胸部相關節(jié)段內的穴位,如膻中、玉堂、紫宮等,第三組取位于上肢的相關節(jié)段內的穴位,如孔、列缺、太淵、魚際等,第四組取位于下肢后內側的特殊穴位,如三陰交、太溪等,第五組取位于下肢前外側和腹部的特殊穴位,如足三里、關元等,并發(fā)感染時取用第六組穴位,第六組取單側的少商、商陽或十宣。組穴位與第四組穴位、第六組穴位同時使用,第二組穴位與第三組穴位、第五組穴位、第六組穴位同時使用。這兩砷處方交替使用。退燒后去掉第六組穴位。
2.2.2 電針體穴療法
處方:與體針療法的選穴相同。取穴分為六組,組取位于背部相關節(jié)段內的穴位,如風門、肺俞、厥陰俞、T2~T4夾脊穴等,第二組取位于胸部相關節(jié)段內的穴位,如膻中、玉堂、紫宮等,第三組取位于上肢的相關節(jié)段內的穴位,如孔、列缺、太淵、魚際等,第四組取位于下肢后內側的特殊穴位,如三陰交、太溪等,第五組取位于下肢前外側和腹部的特殊穴位,如足三里、關元等;并發(fā)感染時取用第六組穴位,第六組取單側的少商、商陽或十宣。組穴位與第四組穴位、第六組穴位同時使用,第二組穴位與第三組穴位、第五組穴位、第六組穴位同時使用。這兩種處方交替使用。
2.2.3 灸法
多與其他療法配合使用。
處方:取穴分為三組,組取位于背部相關節(jié)段內的穴位,如風門、肺俞、厥陰俞、T2~T4夾脊穴等,第二組取位于胸部、上肢相關節(jié)段內的穴位,如孔、列缺、膻中、玉堂、紫宮等,第三組取位于下肢的穴位,如足三里、三陰交、太溪。三組穴位交替使用。
2.2.4 耳針療法
處方:主穴、配穴同時取用,兩側交替。
(1)主穴:取一側的支氣管區(qū)、肺區(qū)、腎上腺區(qū)。
(2)配穴:取另一側的緣中、皮質下區(qū)、胸椎上段,發(fā)燒時配耳尖、耳垂。
2.2.5 電針耳穴療法
多與其他療法配合使用。
處方:主穴、配穴同時取用,兩側交替。
(1)主穴:取一側的支氣管區(qū)、肺區(qū)、腎上腺區(qū)。
(2)配穴:取另一側的緣中、皮質下區(qū)、胸椎上段,發(fā)燒時配耳尖、耳垂。
在上述耳針療法處方的基礎上,選取單側的體穴足三里、三陰交、孔、列缺(雙側交替使用)。
2.2.6 耳穴貼壓療法
多在退燒后與其他療法配合使用。
處方:主穴、配穴同時取用,兩側交替。
(1)主穴:取一側的支氣管區(qū)、肺區(qū)、腎上腺區(qū)。
(2)配穴:取另一側的緣中、皮質下區(qū)、胸椎上段。
【參考文獻】
[1]陶義訓,等.《針灸療法國外文獻集錦》.上海,上海衛(wèi)生出版社,1956:70.
[2]中醫(yī)研究院.《針灸研究進展》.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1:287.
[3]焦國瑞.《針灸臨床經驗輯要》.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