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觀察針刺開音1號穴配合頸夾脊穴治療聲帶小結的臨床療效?!痉椒ā繉?7例聲帶小結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25例和對照組22例。治療組以針刺開音1號穴配合頸夾脊穴3~5為主治療,對照組以口服金嗓散結丸治療。2組均以20 d為1個療程。觀察2組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結果】治療后治療組愈顯率為5600%,對照組為3636%,2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治療組患者治療后的癥狀積分有明顯改善(與治療前比較,P<005);對照組治療后的癥狀積分也有所改善,但與治療前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2組治療后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說明治療組對癥狀積分的改善作用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2組病例均未出現(xiàn)任何不良反應。【結論】針刺開音1號穴配合頸夾脊穴為主治療聲帶小結是臨床安全有效的治法。
【關鍵詞】 聲帶小結/針灸療法;穴,開音1號;穴,頸夾脊
聲帶小結為聲帶良性增生性疾病的一種 [1],屬于中醫(yī)學喉喑的范疇,為嗓音疾病的常見病、多發(fā)病,臨床以聲音嘶啞為主要癥狀。本病主要見于職業(yè)性嗓音工作者,如教師、營業(yè)員、話務員、演員以及行政管理人員。我們采用針刺開音1號穴(經驗穴)[2-5]配合頸夾脊穴為主治療本病取得較好療效?,F(xiàn)將2005~2009年采用本法和中成藥治療進行對照研究的觀察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47例聲帶小結患者均來自廣州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門診,兩組年齡在18~55歲,病程在3個月以上,采用簡單隨機法將患者分為2組。治療組25例,男10例,女15例;平均年齡(3417±1254)歲;平均病程(678±421)月。對照組22例,男8例,女14例;平均年齡(3689±1107)歲;平均病程(754±513)月。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資料比較,差異均無顯著性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6]中有關慢喉喑(聲帶小結)的診斷標準。病史:有用聲不當或用聲過度病史。癥狀:主癥為不同程度的聲音嘶啞,可伴有咽干、發(fā)音時疼痛、喜清嗓等次癥。檢查:間接喉鏡檢查或電子纖維喉鏡檢查可見聲帶游離緣前中1/3交界處局限性隆起或結節(jié)樣突出。發(fā)音時聲門閉合不全呈沙漏樣。癥狀和體征評分按無、輕、中、重4級計分:其中主癥聲音嘶啞和聲帶充血按0、2、4、6分計分,次癥咽干、發(fā)音時疼痛、喜清嗓按0、1、2、3分計分,無聲帶小結計0分,有聲帶小結計4分。
13治療方法
131治療組采用針刺開音1號穴配合頸夾脊穴為主治療。穴位定位標準:開音1號穴位于頸部喉結旁開1寸(同身寸),即甲狀軟骨切跡向外旁開1寸,也即緊貼甲狀軟骨外側緣。頸夾脊穴:位于棘突下旁開1寸,一般針刺頸夾脊3~5穴。合谷穴:讓患者側腕對掌,自然半握拳,本穴位于手背部位,第二掌骨中點,拇指側。操作方法:①常規(guī)消毒頸側皮膚,取1寸毫針針刺開音1號穴,用雀啄進針法,針刺入皮下后,再進針時用呼吸補瀉手法分次進針,緊貼甲狀軟骨外側緣,邊捻轉(捻轉角度不得超過30°)邊緩緩向深處直刺,刺入約1寸。②常規(guī)消毒頸背部皮膚,用1寸毫針,約在頸椎旁開1寸處,刺入頸3~5處棘突,刺入深度為1~15寸,以患者同側手臂出現(xiàn)放電樣感覺為佳,雙側同時針刺。③合谷穴:在患者手背部位,第二掌骨中點,拇指側,針一側手即可。針刺治療隔天1次,每次留針30 min,期間行針3次。20 d為1個療程。
132對照組采用中成藥金嗓散結丸(西安碑林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口服治療,每次6 g,每天3次。20 d為1個療程。
14療效評定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6]中有關慢喉喑(聲帶小結)的療效判定標準。:聲音恢復正常,喉部檢查正常,聲時大于19 s。顯效:癥狀、體征總積分改善2/3以上。有效:癥狀、體征總積分改善1/3以上。無效:20 d內癥狀體征無改善。
15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1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卡方檢驗,檢驗水平α=005。
2結果
212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表1結果顯示:治療組患者治療后癥狀積分有明顯改善(與治療前比較,P<005);對照組治療后的癥狀積分也有所改善,但與治療前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2組治療后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說明治療組對癥狀積分的改善作用優(yōu)于對照組。表12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x±s)
222組臨床療效比較表2結果顯示:2組治療后愈顯率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說明治療組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表22組臨床療效比較N(p/%)
23安全性評價治療期間所有病例均未出現(xiàn)任何不良反應。
3討論
聲帶小結主要是因為發(fā)聲過度、濫用嗓音、持續(xù)超負荷用聲等原因造成喉部慢性創(chuàng)傷性組織反應。治療方法有多種,中成藥治療本病是研究的熱點之一,而針灸以其方便、簡單、小成為治療聲帶小結的方法之一。我們采用的開音1號穴是謝強教授的經驗穴,用于治療聲音嘶啞疾病已有多年,本人師承謝強教授,在臨床上采用本穴治療聲帶疾病亦獲效頗佳,該穴位于甲狀軟骨切跡旁開1寸處,此處緊貼甲狀軟骨外緣,順其側緣進針,可避開頸總動脈等,危險性更小,此針刺點向人迎穴內側旁開05寸(約15 cm),緊貼喉部,故對喉的針感較強,作用更直接,對聲帶水腫有較好的作用[2-5]。我們在臨床上以開音1號穴配合頸夾脊穴治療本病往往能獲得較好的效果,曾治一售貨員,聲嘶5月余,檢查見雙側聲帶前中1/3處可見結節(jié)樣突起,開始即針刺開音1號穴加合谷穴,針5次后,患者自覺癥狀改善不佳,且因發(fā)聲過多而聲嘶加重,自覺后頸部不適,遂在開音1號穴的基礎上加針頸夾脊穴3~5,繼續(xù)針刺3次后患者自覺頸部經絡舒暢,聲嘶也較前明顯好轉。我們認為兩穴共用取效原因有二:其一,聲帶小結多發(fā)生于發(fā)聲過多,以具有攻擊性、易緊張、憤怒、壓抑人群為常見,而中醫(yī)認為此與“氣”紊亂有關,多屬氣逆、氣結、氣郁人群。頸夾脊穴于頸椎旁開1寸,位于督脈與膀胱經側線之間,督、任、沖三脈“一源而三岐”,督脈主一身之陽,任脈主一身之陰,沖脈主一身之血,而五臟六腑之氣皆輸注于足太陽膀胱經,同時夾脊穴與手、足陽明經筋以及足太陰、足太陽經筋關系密切,如《靈樞·經筋》曰:“手陽明之筋,其支者,繞肩,挾脊”、“足陽明之筋,上循脅,屬脊”、“足太陽之筋,上挾脊上項”,故針灸頸夾脊穴有貫通多經氣血、散結消腫的作用。其二,頸夾脊3~5穴位于喉的后部,針刺此穴配合前方開音1號穴能更顯著且全方位地改善喉部的氣血循環(huán),二者相得益彰,使氣血運行通暢,小結得消,聲音得揚。
我們在臨床上發(fā)現(xiàn),針刺時給予較強刺激效果較好,雖然留針時患者感覺咽部如骨梗樣疼痛不適,但拔針后患者往往感覺咽喉發(fā)緊等不適感減輕,喉部變輕松,第2天自覺喉部通暢,聲音較前改善。在研究中我們還發(fā)現(xiàn),因患者個體差異,起效時間也不盡相等,有的患者針完后當時即覺得聲嘶有改善,有的患者針完后第2天才起效,但一般針4次左右即有效果;早期小結較小、柔軟者效佳,病程長或小結偏大、偏硬者效果較差。本研究無特別強調聲休,但能配合聲休者效果較好,持續(xù)用嗓者效果往往較差。盡管我們的研究尚不盡完善,觀察時間較短且收集病例數(shù)較少等,但依據(jù)目前的研究結果,提示針刺開音1號穴配合頸夾脊穴是治療聲帶小結簡、便、效、廉的方法,值得臨床推廣運用。
【參考文獻】
[1]韓德明.嗓音醫(yī)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130-132.
[2]謝強,楊淑榮.針藥結合治療聲帶小結的臨床研究[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1999,19(4):245.
[3]肖永濤,謝強,楊淑榮,等.謝強教授針灸治療耳鼻喉科疾病經驗介紹[J].新中醫(yī),2006,38(2):9.
[4]謝強.魏稼刺營治療咽喉急癥的經驗[J].中醫(yī)雜志,1996,37(4):212.
[5]鄧琤琤.針刺開音1號穴為主治療急性運動創(chuàng)傷性喉炎臨床觀察60例[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05,13(3):194.
[6]國家藥品食品安全監(jiān)察局.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第3輯)[S].北京:1997:160.
轉貼于 中國論文下載中心 http://www.stud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