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管鏡檢查的大優(yōu)勢就是可以定性,當經驗治療效果不佳時,應盡早做氣管鏡檢查
生活實例
一個月前,50歲的張先生因咳嗽、咯痰去醫(yī)院就診,因胸部X線片提示左肺有炎癥,醫(yī)生診斷他患了肺炎,給予抗生素輸液治療。然而,抗生素的作用似乎并不大,張先生的咳嗽遲遲不見好轉。為了搞清病因,醫(yī)生讓他做了一次胸部CT檢查,報告提示其左肺下方有一個"小結節(jié)"。張先生嚇壞了,懷疑自己患了肺癌,連忙去大醫(yī)院復診。醫(yī)生檢查后告訴他,為明確診斷,好能做一次氣管鏡檢查。然而,當張先生付了款,預約了檢查時間,從護士手中拿到氣管鏡檢查須知后,卻不愿意做檢查了。因為他發(fā)現(xiàn),做氣管鏡要冒很大風險,嚴重時還可能有生命危險。于是,張先生返回門診,要求醫(yī)生給他開個"更"的CT或磁共振檢查,只要不做氣管鏡就行……
不少病人對做氣管鏡有顧慮,當看到檢查須知上羅列的種種并發(fā)癥,特別是看到檢查可能會有"生命危險"時,往往都不太愿意做。有些病人認為,做不做氣管鏡無所謂,胸部CT一樣能"看得清"。胸部CT能否完全取代氣管鏡檢查?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得從什么是纖維支氣管鏡(簡稱氣管鏡)檢查、它能幫醫(yī)生解決哪些問題談起。
什么是氣管鏡檢查?
纖維支氣管鏡是一種內窺鏡,由一個總控制部件和一條柔軟、細長的軸干組成。檢查時,總控制部件與冷光源相連,軸干外徑為3.5~6毫米(成人氣管直徑一般在20毫米以上),內有用于抽吸痰液、灌注溶液或插入其他器械(如活檢鉗)的空腔管道。柔韌的軸干能通過鼻腔、咽喉、聲門,深入到氣管、支氣管。
氣管鏡檢查通常在局麻下進行。檢查時間的長短與是否需要活檢以及活檢的位置有關。檢查時,病人取仰臥位,盡可能放松,當氣管鏡插入氣道時,盡量哈氣,不要發(fā)聲,以免損傷聲帶。如檢查過程中感覺特別不舒服、難以忍受,可按事先約定的方式(如舉手、拍打檢查床等)告知醫(yī)生。順利的話,半小時左右即可完成檢查。
CT能代替氣管鏡嗎?
胸部CT是一種的影像學檢查,隨著成像技術的不斷進步,CT的分辨率越來越高,不但可以清楚地顯示肺和縱隔各個橫斷面的細微結構,還可借助造影劑顯示出病灶的血供情況。與X線胸片相比,胸部CT可發(fā)現(xiàn)胸片不能發(fā)現(xiàn)的小病灶,以及被正常組織遮蓋的病灶。
不過,CT檢查也有局限——無法定性。就像"以貌取人"會犯錯一樣,即使醫(yī)生的經驗再豐富,也會有判斷失誤的時候。比如,有的病灶從CT片上看像腫瘤,其實是炎性假瘤、結核或真菌感染,有的病灶從CT片上看像肺炎或結核,其實是肺癌。氣管鏡檢查的大優(yōu)勢就是可以定性。醫(yī)生不僅可以在鏡下觀察氣管、支氣管腔內有無異常,還可采樣進行病原或病理檢查,明確病灶性質。
通常情況下,胸部CT和氣管鏡檢查是相輔相成的。醫(yī)生一般會根據胸部CT檢查的結果,初步判斷病灶的性質。若懷疑是普通炎癥性病變,通常先進行一段時間的抗炎治療,隨后復查。若復查后發(fā)現(xiàn)病灶吸收,則無需再做氣管鏡檢查;若復查后發(fā)現(xiàn)病灶未吸收,則需做氣管鏡檢查。若胸部CT檢查提示病灶惡性的可能性很大,或高度懷疑是特殊感染(如結核、真菌感染),抑或是經驗治療效果不佳時,則應盡早做氣管鏡檢查。
氣管鏡檢查安全嗎?
氣管鏡檢查自上世紀70年代開展至今,已是一項成熟的檢查手段,發(fā)生嚴重并發(fā)癥的概率很低,一般情況下都是安全的。由于氣管鏡檢查是一項有創(chuàng)檢查,病人在檢查時會感到有些難受,但一般都可以耐受。同時,氣管鏡檢查也可能會發(fā)生一些并發(fā)癥,常見的有少量咯血、發(fā)熱等。喉痙攣、大咯血、心搏驟停等嚴重并發(fā)癥較罕見。